行銷貼文服務遊戲幣
1.布農族:射耳祭
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。於每年四月底、月缺的時候舉行,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,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。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場所,為了避免糾紛,遂改為固定地點(大都是主祭家)來舉行。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,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。
2.泰雅族:播種祭
傳統上播種祭的日期由地方人士會議決定,會議中會選派去年收穫最好的兩家,由其各推派一人擔任祭主,以代表部落舉行播種儀式。兩名祭主必須每年輪流,不可與去年一樣。播種祭期間部落成員都必須回到部落中,非部落成員不可以參加儀式;各家戶內所生的火不可熄滅,也不可借火給他戶或向他戶借火,否則gaga會消失或變壞。祭祀中希望小米能夠發芽、豐收。相對於盛大的祖靈祭,播種祭較少有人聽聞,隨著時代習性的改變,再加上舉辦規模與時節都比不上祖靈祭,近年來播種祭活動漸漸沒落。
3.魯凱族:栗收穫祭
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的魯凱族,在每年八月左右,舉行收穫祭,作為一個年度的終止,並藉此迎接新的一年。收穫祭裡有一個重要的儀式,是烤小米餅的活動,族人將小米麵糰帶至特定地點(通常都在村外野地),以石板舖地,燒熱後將小米麵糰放在上面,再覆以香蕉葉,再壓止石板,待三十分鐘左右,將石板,葉子拿開,看小米餅烤出來的現象作為今年農作與狩獵的卜問。例如,烤得太乾,今年可能雨水較少,烤得溫潤,表示今年的雨水豐沛。
烤小米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與,是一種宗教行為。在以前,收穫祭長達七~十五天,現則集中於一天舉行,傳統宗教的烤小米餅儀式只有少數部落仍然保存。大多數的部落已改為歌舞比賽等聯歡、康樂性的活動,舉辦時間大都集中在八月中旬。
4.賽德克族主要的傳統祭儀有播種祭、收穫祭、祈雨祭、狩獵祭、捕魚祭及獵首祭等,任何祭儀的意象無不祈望族命得以綿延、族運得以順遂發展,其訴求的對象即崇信的Utux,各祭祀團體各自獨立各司其職,祭祀團體的主祭司皆頗受族人的敬重,其社會地位不亞於部落領導人(俗稱頭目)。常言道:「民以食為天」,這是自古人類求生存的自然法則,因此播種祭與收穫祭可說是賽德克族的重點祭儀,兩祭儀的主祭司都採世襲制,傳男不傳女、承繼者的順位依家中男子之排序而定。
5.卑南族:猴祭
猴祭是歲時祭儀之首,在猴祭完成之後,其它祭典及田間的工作才可以展開。猴祭主要是藉著以與人相似的猴子做為假想敵,每年凡滿12~14歲的少年必須上山抓猴,並將猴子帶回部落以箭射殺,培養少年的膽識及殺敵的氣概。由於保育的觀念盛行,猴子已改由草猴代替。猴祭的原始意義已消失,演變成讓現代的青少年認識族群歷史與文化的一個媒介。
6.排灣族:五年祭
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只有來義鄉的古樓、文樂、望嘉,春日鄉的力里、七佳、歸崇、南和以及台東的土板。五年祭是排灣族的宇宙觀、宗教觀及社會組織的具體表現。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,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,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,因此又稱為「五年祭」。目前古樓和土板的五年祭都以10月25日為最高潮,也在這天舉行刺球儀式。
7. 噶瑪蘭族:海祭
每年初春到炎夏之間,花東海岸的噶瑪蘭族人會選擇一到數天的時間,在靠近部落的海灘上舉行Laligi,以祭拜祖靈及掌管海洋的神靈。舉行Laligi的日期由各部落自行決定並獨立舉行。新社部落約在三、四月,大峰峰部落約在七月,立德及樟原部落在八月。
年輕人將宰殺後的豬最好之部位(豬心、豬肝、里肌肉)取出,交給部落的長者當成主要祭品,部落的長者將它們切成小塊狀後,穿進長約30公分的細竹片裡,走到海邊,謙卑地蹲下,口中念著祭語,面對著海洋,將祭品一塊一塊地拋入海上。
8.太魯閣族:祖靈祭
在太魯閣傳統認定中,祖靈的力量是很重要的,不能觸犯祖靈gaya,不然就會有災禍降臨。這時就得殺豬來慰祭祖靈。因為祖靈在太魯閣族中的重要性,在七月 小米收割後,即是太魯閣族舉辦祖靈祭的重要季節。屆時由頭目或長老議訂時間,當日天未亮時,全社男子均抵祭場,每人手持插有黏糕、豬肉之竹棒,是為奉獻祖靈之供品。祭典完畢,即須當場食用完祭品,且沿途返家時需越過火堆,而與祖靈分離。現在祖靈祭因受基督宗教的影響,改名為感恩祭,於每年八月左右舉辦。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513030808383整合行銷服務搜索引擎優化
健享網頁設計